“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一句流传千古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 - 克勤于邦:
指以勤劳的态度为国家效力,强调对国家事务的积极贡献。
- 克俭于家:指在家庭生活中保持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整体寓意
该句倡导在个人行为中实现“勤政”与“节俭”的统一,既要有为国家服务的担当,也要有持家理财的智慧。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为:“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这是舜帝对大禹的勉励,强调其治水功绩的同时,更注重品德修养。
历史地位
该句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表述,与《周易》中的“君子以俭德辟难”相呼应,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三、现实意义
个人修养
倡导自律精神,通过节俭培养感恩与责任感,避免铺张浪费。
社会治理
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激励公职人员勤勉工作、清廉从政,同时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克勤克俭”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企业管理和国际形象塑造等领域。
四、相关延伸
扩展表述
该句衍生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理念,强调在顺境中保持警惕,通过节俭预防危机。
历史案例
中国历史上,许多贤明君主和家族以“克勤克俭”为家训,如唐代颜氏家族、清代赵氏家族等,均以勤俭持家著称。
综上,“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基石,其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