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一句出自《尚书·大禹谟》的古代名言,其核心思想是倡导在治国理政和家庭生活中都要秉持勤劳与节俭的美德。具体含义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克勤于邦”的含义 指在治理国家事务中要勤奋努力,竭尽全力贡献力量。例如大禹治水九年未辍,体现了对国家责任的担当。
“克俭于家”的含义
强调在家庭生活中要节俭朴素,反对奢侈浪费。通过节俭培养品德,形成良好的家风。
整体寓意
该句倡导将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结合,既要有“为天下先治水”的奉献精神,也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自律意识。
二、历史典故与出处
出处: 明确记载于《尚书·大禹谟》,原文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是古代帝王对臣子的训诫。 背景
三、现代意义
个人修养层面
倡导在职业发展与生活消费中平衡努力与节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社会责任层面
强调每个公民都应通过勤奋工作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以节俭行为带动社会风尚。
教育价值层面
如李克勤等名字的寓意,体现了对后代兼具家国情怀与生活智慧的期许。
四、相关成语
“克勤克俭”是该句衍生出的成语,强调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保持自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综上,“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规范,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和家庭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