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试官考较戏作》是宋代苏轼为应考官陈季常之请创作的诗作,虽题“戏作”,实则以钱塘江八月十八潮为核心意象,融合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全诗分四联,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意境雄浑,语言奔放,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前两联: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开篇即点明时间与主题,中秋之夜的月色被赋予了普遍的美感,诗人以“不择茅檐与市楼”展现月色普照的宏大场景,而“官居似蓬岛”则以夸张手法表达自身居所的清幽,与外界喧嚣形成对比。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通过“凤咮堂前”与“剑潭桥畔”的具体景物,进一步渲染中秋氛围。野桔的清香与秋荷的枯萎,一静一动,形成时空交错的画面感,暗示自然规律的恒常与人事的短暂。
二、后两联:情感升华与哲理思考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以“壮观天下无”概括钱塘江潮的独特地位,借用“鲲鹏”“组练”等意象,展现潮水奔涌的磅礴气势,仿佛能冲破时空限制,驱使千军万马。此联是全诗的精髓,将自然现象与神话元素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前两句通过“红旗青盖”(军旗与官盖)的明灭与“黑沙白浪”的吞屠,隐喻历史变迁与自然力量的交织。后两句则升华至人生哲思,“古难必”指人生聚散无常,“此景此行那两得”表达对自然奇观与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
时空结合: 诗中既包含中秋月夜的静谧(十五),又以八月十八潮的动态场景作结,形成时间上的呼应与对比。 意象选择
创作动机:原为应考官陈季常之请作,诗中既表达对考生备考的关怀,也寄寓对人生无常的体悟。
四、后世影响
苏轼的这首诗成为钱塘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历代文人传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称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足见其艺术成就。至今,钱塘江大潮仍吸引无数观潮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自然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