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一句出自《尚书·大禹谟》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字面含义
“克勤于邦” 指以勤劳的态度为国家效力,强调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在古代,“邦”指诸侯封国,后泛指国家。例如《尚书》中舜帝称赞大禹“克勤于邦”,指其治水功绩中体现的奉献精神。
“克俭于家”
强调在家庭生活中保持节俭作风,反对奢侈浪费。节俭不仅指物质上的简朴,更包含自律和持家有道。
二、整体寓意
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 通过“克勤”体现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克俭”彰显个人品德修养,二者结合形成“勤政爱民”的理想人格。 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
三、历史影响
成语演变 该句衍生出成语“克勤克俭”,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被用于形容既勤奋工作又生活节俭的人。
现实意义
- 国家层面: 勤俭是民族兴旺的根基,历史上多次以节俭兴邦为治国方略。 - 家庭层面
四、相关典故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评价其“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认为其具备帝王资质。此后,“克勤克俭”成为选拔贤能的标准,禹亦因该品质建立夏朝。
综上,这句古训既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