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其创作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梳理:
一、创作时间与地点
时间: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在归国途中于中国南海上创作了此诗。
地点:中国南海(上海)。
二、创作缘起
康桥与徐志摩的渊源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于1920-1922年在此游学,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熏陶,形成了浪漫主义诗风,并将康河视为“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
第三次欧游的转折
1928年正值徐志摩第三次欧游归国,因赶飞机误机,他独自前往康桥追忆往昔。此时他的理想主义信仰已受现实冲击,故诗中流露出“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
三、创作环境与心境
自然与情感共鸣
诗中描绘的康河、草坪、云彩等意象,均源于徐志摩在康桥的实地体验。他曾在康河划船、仰卧草坪,观察行云,这些自然景致成为他抒发离愁的载体。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1922年离别康桥时,徐志摩满怀理想;1928年故地重游,理想主义已受挫。这种心境变化使《再别康桥》带有淡淡的哀愁与对过往的追思。
四、创作手法与影响
抒情方式
采用自传式独白式抒情,如“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将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
艺术地位
作为新月派代表作,该诗奠定了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风,并对现代汉语诗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理想主义与现实冲突中,通过康桥这一精神家园的意象,抒发现代知识分子孤独与彷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