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再别康桥这首诗诞生的社会环境是什么?

59

《再别康桥》这首诗诞生的社会环境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与军阀混战

19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种外部压力与内部混乱使知识分子普遍感到理想主义的破灭,徐志摩亦深受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徐志摩等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接触西方思想,形成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康桥时期(1920-1922年)他在此接受西方教育,深受浪漫主义和唯美派文学影响,将“爱、美、自由”融入理想体系。

二、个人经历因素

康桥理想主义的形成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人生转折点,他在此形成对英国式文明的向往,将康河视为“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康河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氛围激发了他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

理想破灭后的心境转变

回国后,面对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徐志摩逐渐失去对理想社会的信念,陷入“怀疑的颓废”状态。这种心境变化使他在重游康桥时,无法再保持《康桥再会罢》时期的热切依恋,而是流露出孤独寂寞与无限哀伤。

三、创作契机

第三次欧游归国途中的灵感

多种说法认为,诗歌创作源于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欧游归国途中。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停留后,独自来到康桥,触景生情,将康河的美景与自身理想破灭的境遇融合,遂作此诗。

综上,《再别康桥》的社会环境是帝国主义侵略与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与西方思想碰撞的产物,同时与诗人个人理想破灭及特定时空境遇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