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雅俗”是一个成语,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或提升自身形象,而刻意结交文人、参与文化活动的行为。以下是具体解析:
基本含义 该词通过“附庸”(追随、依附)与“风雅”(文化、文雅)的结合,形象地描绘了某些人虽无真才实学,却通过外在文化行为来伪装文化素养的现象。
词语构成
- “附庸”: 动词,意为追随、依附,常带有贬义,指缺乏独立能力或修养的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依附他人。 - “风雅”
历史与用法 在古代,“附庸”与“风雅”并无直接关联,前者指政治上的附属关系,后者指文化层面的追求。该词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原文语境指某些官员为显示清高而参与文化活动,实则借文化名流提升个人威望。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装腔作势、附会风雅、滥竽充数。 - 反义词
贬义色彩
该词整体带有贬义,强调行为者的虚伪性和功利性,如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对此类人物的批判。
例句:
他虽无真才实学,却整天附庸风雅,参加文人聚会,实为虚张声势。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