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由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源阶段
月饼最早起源于唐朝,最初被称为“胡饼”。唐高祖李渊时期,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获胜后,吐鲁番商人献胡饼祝捷。唐玄宗时期,因饼形似满月且与中秋赏月习俗契合,将胡饼更名为“月饼”,并逐渐演变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
二、名称演变
“胡饼”到“月饼”:
因唐玄宗与杨贵妃中秋赏月时,杨贵妃嫌“胡饼”名称不佳,遂得名“月饼”。
其他称呼:
北宋时期称为“宫饼”,南宋时普及至民间,成为全民共享的节日食品。
三、文化内涵
月饼逐渐与中秋赏月、团圆祈福结合,成为表达思念与祝福的载体。北宋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进一步提升了月饼的文化意象。
四、历史发展
宋朝:月饼种类和样式开始丰富,但主要局限于宫廷和富贵阶层。
明朝:月饼制作工艺提升,品种多样化,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全面普及。
元代:有传说称朱元璋利用月饼传递起义信息,但此说法缺乏确凿史料支持。
总结: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其形成融合了军事功绩、宫廷文化与民间信仰,经过历代演变,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