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学断机杼”是一个著名的中国古代教育典故,出自《三字经》,讲述孟母为孟子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故事。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典故背景
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曾三次搬家。最初住在墓地旁,孟子模仿丧葬仪式;后迁至集市旁,孟子学小贩叫卖;最终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开始主动求学。
核心事件
孟子逃学回家时,孟母发现后并未责骂,而是拿剪刀剪断了正在织布的机杼(梭子)。她以织布需持之以恒类比学习,告诫孟子若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二、典故寓意
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通过“断机杼”的极端行为,孟母强调学习需长期积累,不可半途放弃。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三、历史影响
教育理念的典范:孟母的教育方法被后世称为“孟母三迁”,成为教育史上以身作则的典型。
文化象征:该典故常被引申为家长教育子女的代名词,强调言传身教的力量。
四、相关争议
部分文献提到“断机杼”可能出自《论语》,但《论语》中并无此句,实际应为《三字经》的改编。不过,核心教育思想“学习需坚持”与《论语》中孔子的“学不厌诲人”相契合。
综上,该典故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孟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的经典案例。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