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以下是其生平的详细梳理:
一、早年经历
出生与家世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末年或隋开皇元年(541年),自幼家境贫寒,因疾病耗尽家财,立志从医。
聪慧与求学
7岁能背诵千字文章,18岁立志行医,20岁精通《老子》《庄子》等典籍,被称为“圣童”。
初涉医术
20岁起为乡邻治病,展现高超医术,后因拒绝仕途,隐居终南山钻研医术与道家经典。
二、医学成就
著作与影响
编撰《千金方》《千金翼方》,被誉为“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主持完成《唐新本草》,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理论创新
提出“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与养生,创立妇科、儿科等细分领域。
临床贡献
在外科、内科、针灸学等方面有独特见解,总结经穴图完善刺灸法。
三、医德与生涯
高尚医德
倡导“大医精诚”,主张不分贫富、贵贱治疗疾病,被《旧唐书》记载为“仁医”。
仕途经历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征召入京,拒受爵位,后推荐弟子刘神威。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任谏议大夫,仍辞官归隐,专注于医学。
晚年生活
673年任承务郎,执掌尚药局,682年去世,遗嘱要求葬礼从简。
四、历史地位
医学界: 被尊为“药王”,影响日本、朝鲜汉医发展。 道教界
养生学:结合道家养生术与医学实践,开创隋唐养生新范式。
孙思邈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其医术与医德成为后世医者楷模,至今仍被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