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的来历可综合历史与传说,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自然地理形成
崂山形成于约6800万至13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晚期,由花岗岩构成,属山东半岛主要山脉。其主峰巨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海岸线第一高峰,拥有“海上第一名山”称号。
二、名称演变
古称与传说
古代称“鳌山”“劳山”等,传说因东海巨鳌化为山得名。大禹治水时曾在此治水,故称“劳山”。另有“牢山”之称,因秦始皇东巡时劳民伤财得名。
历史文献记载
明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南史》首次见载“崂山”,明末黄宗昌《崂山志》后成为主流名称。
三、人文历史背景
元末明初因战乱导致山东人口锐减,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移民政策,形成大规模迁徙,为崂山地区带来新居民。
崂山多民族聚居,形成独特文化,如明代从云南迁徙的族群对当地发展有重要影响。
四、地理特征
西北面与青岛市区接壤,东临黄海,主峰巨峰与海岸线形成鲜明对比,是登山、海景观赏的胜地。
(注:传说部分内容存在矛盾,如“鳌山”名称源于不同传说,实际名称演变以历史文献为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