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小学一至六年级课文中的反问句和设问句?

59

一、反问句(答案在问句中)

反问句通过疑问形式表达肯定意思,常与“难道”“怎么”“怎能”等词连用,答案隐含在问句中,无需回答。

例句:

1.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难道学习后不快乐吗?)

2.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难道石灰不怕烈火焚烧吗?)

3.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难道鱼儿在空游吗?)

4. 《草船借箭》:“周瑜笑曰:‘既生瑜,何生亮?’”(难道生瑜会胜过亮吗?)

5. 《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难道少年不重要吗?)

二、设问句(自问自答)

设问句通过自问自答形式引起注意,常用于强调、突出重点或引导思考,答案在问句中。

例句:

1. 《观潮》:“未若登高览胜,其势非同小可。”(难道不登高看潮不行吗?)

2. 《鸟的天堂》:“难道鸟儿们不喜爱这清脆的鸟鸣吗?”

3. 《呼风唤雨的世纪》:“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吗?”

4. 《夜间飞行的秘密》:“难道鸟儿们是靠眼睛看路的吗?”

5. 《草原》:“难道草原不是绿色的海洋吗?”

三、对比与作用

反问句:主要用于表达强烈情感(如愤怒、赞叹)或强调观点(如珍惜时间、反对浪费),增强语言感染力。

设问句:通过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更具互动性和说服力,常用于说明道理或描写心理活动。

建议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式特点,通过仿写和讨论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