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近乎情止乎礼典故?

59

关于“近乎情止乎礼”的典故,主要出自《诗经》中的《关雎》篇,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典故出处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收录于“国风·周南”,原文为: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该诗描绘了一位男子对淑女的倾慕与追求,通过“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等描写,展现了强烈的情感冲动。孔子曾评价《诗经》为“思无邪”,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观。

二、核心思想

“发乎情”的内涵

指人类情感的自然产生,尤其在男女交往中,情感的萌动是人之常情。

“止乎礼”的约束

强调情感需在礼法允许的范围内表达,避免逾越社会规范。例如,不能强占民女、忽视女方意愿等。

三、历史演变

孔子的阐释

子夏传记中提到“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在情感基础上需遵循礼义规范,达到“乐而不淫”的境界。

后世影响

该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影响深远。例如,古代婚姻制度、家庭关系等均受此观念制约,既尊重情感需求,又维护社会秩序。

四、相关争议

部分文献对“发乎情止乎礼”的表述存在争议,如《毛诗序》误写为“发乎情,止乎礼”,但后世多以孔子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为准。

综上,“近乎情止乎礼”的典故通过《关雎》展现,既肯定了人类情感的合理性,又强调了礼法在情感表达中的必要作用,体现了儒家“仁爱”与“礼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