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信”的古文表达,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基本含义与用法
基本含义 文言文中的“信”主要表示“相信、信任”,如《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信用的重要性。
常见搭配
- 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 犹信(柳宗元《捕蛇者说》)
- 不信邪(宋·苏轼《石钟山记》)
- 信物(《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二、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信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赖(《史记·萧相国世家》) 反义词
不信(《论语》)
虚伪(《史记·李斯列传》)
三、典型例句
《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信用)
《史记》:
“苏武持节北海十九年,持信如山。”(比喻坚守信用)
《楚辞》: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木兰代指诚信)
四、特殊用法
动词用法:
“信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用法:
“信用”(《论语》)
注:
文言文中“信”多作动词,表示“相信、信任”,如“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若需强调“确实、真实”,则用“信”作形容词,如《祭十二郎文》;
方言或古语中存在“信都”“信平”等复姓。以上内容综合了《论语》《史记》《楚辞》等经典文献,涵盖“信”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