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娜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胸有成竹的故事梗?

59

“胸有成竹”是一个源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成语,原指画竹子前心中已有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以下是该成语的故事梗:

一、主人公与背景

主人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文与可(字子瞻),以画竹闻名,尤其擅长通过笔墨表现竹子的神韵。

核心活动:

长期观察竹子的生长形态,包括不同季节、天气和光照下的变化,如春笋破土、风雨摇曳、雪压弯枝等。

二、主要事件

观察方法

文与可无论晴雨、酷暑,坚持在竹林中观察,甚至冒着暴风雨、烈日追踪竹子的动态。例如:

炎热夏日顶着烈阳观察竹子在阳光下的形态;

暴风雨中冒雨前往竹林,记录风雨中竹子的弯曲姿态。

创作实践

通过长期观察,文与可心中形成了竹子的“成竹”,作画时只需顺势落笔,便能栩栩如生地呈现。例如:

晚上作画时,能同时握两枝不同深浅的墨笔,精准表现竹节与竹叶的疏密关系;

画竹时无需草图,直接以心中形象挥毫,被晁补之赞为“成竹已在胸”。

三、成语寓意

核心思想:

强调做事前需充分准备和观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

引申含义:现广泛用于形容做事有计划、有把握,如军事行动前的战略布局、演讲前的充分准备等。

四、相关争议

部分资料提到另一位北宋画家文同也以画竹著称,但“胸有成竹”的典故明确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与文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