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来历和解释如下:
一、成语来源
该成语出自《晋书·谢玄传》,记载了东晋时期前秦苻坚与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的历史事件。
具体典故: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率军80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以谢玄、谢石为将抵抗,双方于淝水决战。前秦军队因轻敌而溃败,士兵在逃亡过程中听到风声、鹤叫,疑为东晋追兵,惊慌失措。这一事件直接催生了“风声鹤唳”的成语,比喻因惊慌而疑神疑鬼。
二、成语释义
本义:听到风声和鹤的鸣叫声,疑心是追兵。
引申义: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或自相惊忧。
三、成语用法
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定语、补语。
情感色彩:多含贬义,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的过度恐慌。
四、相关示例
例句:听到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总结
风声鹤唳通过淝水之战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战争背景下人的心理状态,现多用于批评因过度紧张而产生的无端猜忌。其核心寓意是警示人们应保持冷静,避免因片面信息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