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懈”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zhì sǐ bù xiè,指 到死都不松懈,常用来形容对事业、信念或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含义
执着追求 强调对某种信念、理想或目标的持续追求,不因时间、困难或外界干扰而放弃。
坚持不懈
形容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和毅力,如科研工作者、革命者等在艰苦条件下的奉献精神。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杨振宁的《邓稼先》,原文是“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体现了邓稼先对科研事业的极端负责态度。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强调尽心尽力到生命最后一刻) 至死不渝(侧重信念或情感的永恒不变) 反义词
意志薄弱(缺乏坚持的毅力)
四、用法示例
正面语境:
“科研工作者需以‘至死不懈’的精神攻克技术难题,为人类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激励性表达:
“作为青年,我们应铭记先辈的‘至死不懈’,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五、相关成语对比
区别:
“至死不懈”侧重行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鞠躬尽瘁”更强调奉献精神;
联系:
两者均可用于形容对国家、事业的无私奉献,常结合使用以增强表达力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至死不懈”是汉语中表达极端毅力和奉献精神的经典成语,既可用于个人品质的赞誉,也可用于历史人物事迹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