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元曲,综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一、代表性元曲作品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该曲以中秋为背景,通过“洛阳花,梁园月”等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情感结合,被评价为“明月几时有”之后的经典之作。前半阕描绘人间欢乐,后半阕则借花月离合抒发人生离别的感慨。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虽然属于元曲,但创作于明代,非严格意义上的元代作品。此词以“一轮飞镜”喻明月,展现中秋月夜的壮阔景象,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并称中秋词坛双璧。
二、元曲与中秋主题的关联
元曲作为宋代以后重要的文学形式,常以节日为题材抒发情感。八月十五作为中秋佳节,在元曲中多表现为对团圆、离别的思考,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例如:
张鸣善通过“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养浩则借中秋之月引发对历史人物(如伍子胥)的联想,展现豪迈气魄。
三、其他相关说明
元曲的中秋作品常采用拟人化手法,如将明月比作“玉盘”“金镜”,增强艺术感染力;
部分作品融入个人经历或社会批判,如张鸣善的曲子隐含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喻。
综上,关于八月十五的元曲,张鸣善的《普天乐·咏世》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张养浩的《折桂令·中秋》虽属元曲但创作于明代,亦为中秋文学的经典之作。